“十三五”成就巡礼 :以学科建设为引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能力有效提升
发布时间:2021-04-19 9:11:59 供稿: 宣传部

  “十三五”期间,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瞄准国家和上海社会经济重大需求,坚持工学结合、产学合作、需求导向、聚焦优势,建设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学科体系。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协调发展,不断加强优势领域特色学科建设,学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有效提升。

  坚持学科引领战略,交叉融合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优先发展带领性学科,按照“依托工科、服务工科、支撑工科”的思路发展学科,构建工科见长,管经文理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十三五”期间建设校级重点学科5个、培育学科11个,有力助推了硕士学位点和本专科专业建设。 

  学科建设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通过跨学科或多学科融合,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优势领域的交叉融合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参与上海高校Ⅳ类高峰学科建设,申报获批“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荣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学科带头人连续六年入选材料科学学科“高被引学者”榜单。“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上海高校II类高原学科建设,申报获批“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硕士点,近年来连续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立项和荣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

  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积极推进市级学科平台建设

  高度重视省部级平台建设工作,围绕重点建设产业领域及学校学科布局,积极培育省部级平台建设,通过凝聚多方智慧和资源,立足特色、重点突破,扩大合作空间和领域,共同建设服务上海及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创新平台。

  持续推进和支持“上海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中心以“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与污染防治”领域的国家任务和行业需求为导向进行建设,出色完成既定目标与任务,进入阶段建设总结。

  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而组建的“上海先进热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立项,是学校首个获批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以支撑国家、上海市重大发展战略为目标,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和科学规划发展战略,加快热功能材料及热物性大数据应用研究中的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共性问题的解决,使中心成为热功能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为促进上海市创新驱动发展发挥基础性功能作用。

  借助行业和校外优势资源,学校与上海材料研究所共建上海市工程材料应用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为上海的新材料产业发展、重大装备的研发与生产、公共安全提供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与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共建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分实验室,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重点,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高水平项目立项获突破,服务社会服务企业能力进一步提升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强化应用研究与开发,积极调整和优化科研团队结构,瞄准国家科学前沿孕育重大突破的热点问题进行部署,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近百项,数量较“十二五”增长40%。其中,高水平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均实现零的突破。

  学校坚持以企业难题为导向,积极开展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利用教师自身的专业优势,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难题,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横向科研项目数较“十二五”增长28%,累计合同金额增长66%,累计到校经费增长47%,合同金额100万以上项目数增长66%,项目承接能力和含金量明显提升。学校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助力长三角地区企业的转型和发展,累计签订横向科研项目合同金额逾亿元。

  学校各学科专业对口企业及科研院所,围绕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智慧物流、数字文化创意、人工智能、工业设计、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272个。五年来,学校师生以科技开发项目为纽带,积极参与服务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与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达558项,进校横向项目经费近亿元。帮助企业切实解决了技术难题,也促进了学校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激发教师创新潜力,科研成果不断结出硕果

  学校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建立激励奖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创新潜力和科研动力,产出多项代表性科研成果,荣获各大奖项50余项。2019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评选中,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覆盖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3大奖项;牵头或参与制定多项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出版各类著作200多部。

  知识产权成果方面,学校在保持数量稳定增长的同时,积极推动知识产权质量不断提升,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00余项。

  完善技术转移转化平台,着力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

  十三五期间,学校立足浦东,服务上海及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先后在浙江、江苏两省建立13个技术转移工作站,逐步形成具有二工大特色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

  经过5年的建设,由静安科技园、宝山科技园和浦东孵化基地构成的大学科技园,旨在加强学校从创意设计到智能制造的一流人才培养,推进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及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其功能定位是基于产业链导向,创意设计引导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与学校学科布局相辅相成,目前已达到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认定标准,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园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大师论坛、专场招聘会等形式,为师生创造国际培训和社会实践的机会,积极推动了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探索了多领域、全方位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科技园先后获得了“上海市众创空间建设基地”、“上海市青创中心”、“上海张江高校协同创新研究院宝山院”、“江苏省姜堰市离岸孵化基地”等多项授牌。2019年7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基地项目获得上海市科委批准立项。2019年9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科技园正式入选上海市大学科技园培育工程。2020年顺利完成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申报工作。

  面向“十四五”,学科建设将继续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落实优势学科优先发展战略,培育冲刺“上海队”第一方队,打造1-2个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点和学科方向。拓展校重点学科建设的深度与广度,引领学位点建设,增强学校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教师科研能力,赋能高层次人才培养,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打印][关闭]